《诫是非》

时间: 2025-01-11 10:56:05

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

三人告母虽投杼,

百犬闻风只吠声。

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

因思畴昔游谈者,六国交驰亦受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诫是非
作者: 刘兼 〔唐代〕

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
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
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
因思畴昔游谈者,六国交驰亦受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口才出众、能言善辩的人,因为是非之事常常是因为个人的喜欢和厌恶而产生的。即便是三个人向母亲告状,最终也只是在无用的争辩中。就像百只狗听到风声就开始吠叫一样,毫无依据。我们要分清真伪,就像宽容地看待和氏之璧的罪责,而对于金子则要毫不怀疑其真实性。想到昔日那些游谈之人,六国之间的交战也都是因为这些口舌之争而受到惩罚。

注释:

  • 巧舌如簧:巧妙的言辞,如同簧片般灵活,形容口才很好的人。
  • 是非:指争论或纠纷。
  • :这里指的是母亲,常用作指代一个权威的角色。
  • 投杼:古代的编织工具,形容毫无意义地争辩。
  • 闻风只吠声:形容听到风声就开始叫,意在说明没有根据的议论。
  • 和氏之罪:和氏璧是古代著名的美玉,指代由于误解而受到的冤屈。
  • 六国交驰亦受烹:六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六个国家,受烹是指被惩罚或遭受失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兼,唐代诗人,作品多以讽喻、抒情见长,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复杂,诗人以此诗反映社会现象,告诫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诗歌鉴赏:

《诫是非》是一首警示性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口才之人的警惕,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是非的难以辨别。首句“巧舌如簧总莫听”,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警示人们要对那些能言善辩的人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们。接下来,诗人用“是非多自爱憎生”说明,许多争论和是非都是基于个人的好恶,而不是事实真相。通过描绘“百犬闻风只吠声”,进一步强调了无根据的声音是多么容易传播。

后半部分则通过“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表达了对真相的追求,鼓励人们在面对争议时应保持理智,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最后,诗人以“六国交驰亦受烹”结束,提醒大家历史上因口舌之争而导致的国家灭亡,寓意深刻。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构建了一个警示与思考的空间,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别是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巧舌如簧总莫听:警告人们不要轻信口才出众之人。
  2. 是非多自爱憎生:指出是非多是出于个人情感。
  3. 三人告母虽投杼:即便众人告状,结果也是徒劳。
  4. 百犬闻风只吠声:形象比较,表明无根据的议论四处传播。
  5. 辨玉且宽和氏罪:要理智地看待是非,宽容对待误解。
  6. 诬金须认不疑情:对于真相,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7. 因思畴昔游谈者:反思过去的争论者。
  8. 六国交驰亦受烹:历史教训,因口舌之争而致国破家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巧舌如簧”比喻能言善辩。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通过历史典故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告诫人们在纷争中保持理智,清晰辨别是非,避免因口舌之争而受到伤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巧舌:象征口才与虚假。
  • 是非:象征纷争与误解。
  • 百犬:象征无知与随声附和。
  • 和氏之璧:象征真相的珍贵与易受误解。
  • 六国:象征历史教训与复杂的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巧舌如簧”指的是: A. 口才很好的人
    B. 说谎的人
    C. 听众
    D. 无知者

  2. “百犬闻风只吠声”意在说明: A. 只听风声不思考
    B. 狗是最聪明的生物
    C. 众人皆有理智
    D. 无根据的议论传播

  3. “六国交驰亦受烹”暗示: A. 争吵导致国家的灭亡
    B. 六国的合作
    C. 口舌之争的乐趣
    D. 忘记历史的重要性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探讨战争与人性。
  • 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人情冷暖。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强调豪放与自由,刘兼则更关注于理智与是非的辨别。
  • 杜甫的《春望》也有对社会纷争的反思,二者在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侧重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诗经与唐诗》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