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寄微之》
时间: 2024-09-19 21:12: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晚寄微之
白居易 〔唐代〕
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
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
南国方谴谪,中原正兵戈。
眼前故人少,头上白发多。
通州更迢递,春尽复如何。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的江水上,波澜悠荡,桃花在水中轻轻漂浮。
年华似水而逝,心中的忧愁在此地一同消磨。
南方被贬谪的人正苦于流离,中原却战火纷飞。
眼前的故人越来越少,头上的白发却愈来愈多。
通州的路途更加遥远,春天结束后又该如何呢?
注释:
- 江水阔:江水宽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辽阔。
- 悠悠:形容水流的缓慢,带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 蹉跎:意指光阴的流逝或是岁月的无情。
- 谴谪:指被贬谪,流亡的状态。
- 兵戈:指战争,代表着动荡和不安。
- 通州:古代地名,可能指向远方的某个地方。
典故解析:
"南国方谴谪"中的“南国”可能指的是当时南方的流亡者,而“中原”则代表了战乱频繁的北方。白居易在诗中反映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感慨,体现了他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历史、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以《琵琶行》和《长恨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处于人生的反思阶段,经历了个人与国家的种种变迁,表现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春晚寄微之》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无奈。开篇的“江水阔,悠悠桃花波”不仅描绘了春水的宽广与桃花的美丽,也象征了时光的流逝。诗人在这里既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又对自身的心事感到惆怅。
接着,诗人转向对人生的思考,“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这句蕴含了时间的流逝与心中忧愁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无情的感慨。南方流亡者的谴谪与北方的战乱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悲剧。
最后,诗人提到“眼前故人少,头上白发多”,反映出岁月的无情与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孤独和无奈的情感。全诗在描绘春景的同时,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月江水阔”:描绘春天的江水宽广,引出春日的背景。
- “悠悠桃花波”:桃花在江水中漂浮,象征着美丽与短暂。
- “年芳与心事”:年轻的岁月与心中的忧愁交织在一起。
- “此地共蹉跎”:在此地的光阴里,感受到岁月的无情流逝。
- “南国方谴谪”:南方的流亡者正遭遇困境。
- “中原正兵戈”:北方正处于战争之中,形成对比。
- “眼前故人少”: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感到孤独。
- “头上白发多”:白发象征着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通州更迢递”:通州的路途遥远,暗示着人生的旅途。
- “春尽复如何”:春天结束后,生活又将如何?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桃花波”比喻美好的事物与人生的短暂。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诗中多次提到“少”和“多”,形成强烈的对比。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个人的烦恼,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往昔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桃花:象征着青春、美丽和短暂。
- 白发:象征着衰老、岁月的积累与生命的终结。
- 故人:象征着记忆和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水代表什么?
- A. 生命的宽广
- B. 时间的流逝
- C. 战争的动荡
-
诗人对“故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 A. 感到孤独
- B. 感到快乐
- C. 感到愤怒
-
“春尽复如何”的意思是?
- A. 春天结束后该如何面对生活
- B. 春天会再次来临
- C. 春天很美好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春晚寄微之》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对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无奈。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