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昔高科取俊英,
布衣徒步到公卿。
庙堂今日求材切,
正待诸君策治平。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高科考试总是选拔出杰出的人才,
普通百姓也能通过努力,走到公卿的地位。
如今庙堂之上急需人才,
正等待你们来施展才华,治理国家,安定民生。
注释:
- 高科:指的是高级科举考试。
- 俊英:优秀的人才。
- 布衣:指普通百姓,未曾显赫的人。
- 公卿:古代对显官的称呼,指高官。
- 庙堂:指朝廷或政权。
- 求材:需要人才。
- 策治平:治理国家,安定民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字子翥,号寒江,出生于元代,生活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转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常以政治、人生为题材,关注社会现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代,正值科举考试盛行的时代,作者借此诗表达对于人才的渴求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反映了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切。首句“自昔高科取俊英”开篇引入,点明了科举考试的历史意义,强调了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布衣徒步到公卿”则展示了通过个人努力,普通人也能跃升为高官的可能性,传递出一种希望和激励的情感。
诗的后两句“庙堂今日求材切,正待诸君策治平”则将视角转向当下,表现出庙堂之上急需人才的紧迫感,体现了国家治理的艰巨与责任,呼唤优秀人才的到来。整首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现实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第一句:“自昔高科取俊英”,通过“高科”引入科举制度,强调历史的延续性。
- 第二句:“布衣徒步到公卿”,用“布衣”与“公卿”的对比,凸显了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性。
- 第三句:“庙堂今日求材切”,体现了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关注,突显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 第四句:“正待诸君策治平”,用“策治平”暗示治理国家的责任,呼吁优秀人才参与治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高科取俊英”和“布衣徒步到公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前后两句中“求材切”和“策治平”的排比,强调了作者的期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切,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高科:象征着知识与权力的晋升之路。
- 布衣:代表着普通百姓的努力与奋斗。
- 庙堂:象征着权力与政治的中心。
- 材:隐喻人才的稀缺与急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科”指的是什么? A) 高级科举考试
B) 高科技
C) 高级课程
D) 高级职业 -
“布衣”一词在诗中指代的是?
A) 贵族
B) 普通百姓
C) 士人
D) 商人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内容?
A) 爱情
B) 国家治理与人才
C) 自然风光
D) 个人抱负
答案:
- A) 高级科举考试
- B) 普通百姓
- B) 国家治理与人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张翥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待。杜甫的诗更多地渗透了个人的悲愤与孤独,而张翥的作品则强调了集体的责任与希望,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