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庙》

时间: 2024-09-19 21:21:27

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芬。

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泰伯庙
皮日休

一庙争祠两让君,
几千年后转清芬。
当时尽解称高义,
谁敢教他莽卓闻。

白话文翻译:

这座庙宇争相奉祀两位尊者,几千年后仍旧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当年人们都能理解他们的高尚品德,谁敢让那些莽撞之人来传播他们的名声呢。

注释:

  • :指供奉神明或圣人的地方。
  • 争祠:指庙宇之间争相奉祀。
  • 清芬:形容香气清新、芬芳。
  • 高义:指高尚的品德和理想。
  • 莽卓:莽撞之人,通常指缺乏修养和智慧的人。

典故解析:

“泰伯”是春秋时期的吴国王子,他因让位于弟弟而被称为“高义”。泰伯庙是为了纪念他和他的高尚品德而建。诗中提到的“几千年后”,指的是泰伯的品德仍被后人传颂,显示了他行为的影响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皮日休(834-883),唐代诗人,字梦得,号太白,晚号山人,擅长诗、文,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尤其以咏史诗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皮日休游览泰伯庙时,感慨于泰伯的高尚行为与后人的纪念之情。诗中展现了对古人道德理想的赞美和对当下人心的反思。

诗歌鉴赏:

《泰伯庙》通过描绘泰伯庙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古代高尚人物的敬仰与思考。诗的前两句提到庙宇争相奉祀泰伯,说明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几千年后的清芬香气则象征着泰伯的高尚品德在历史长河中未曾消逝,反而愈发清晰可感。后两句强调了当时人们对泰伯的理解与尊重,暗含对当今社会中莽撞与缺乏品德的人的批评。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仗,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当代人德行的缺失,引发读者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庙争祠两让君”:庙宇为纪念两位让位的君主而争相供奉。
    • “几千年后转清芬”:经过几千年,庙宇依旧散发着清香,象征泰伯的德行历久弥新。
    • “当时尽解称高义”:当时的人们都能理解泰伯的高尚品德。
    • “谁敢教他莽卓闻”:没人敢让那些莽撞之人来传播他们的名声,反映出对德行的珍视。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句对仗工整,如“庙”与“君”、“清芬”与“高义”。
    • 比喻:通过“清芬”比喻高尚品德的持久与永恒。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历史人物高尚品德的敬仰,同时对现实社会中道德缺失的现象进行反思,传递出珍视道德和传统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象征着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与纪念。
    • 清芬:代表着高尚品德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影响。
    • 莽卓:象征着当代社会中缺乏修养与智慧的人,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泰伯”是谁? A. 春秋时期的王子
    B. 战国时期的将军
    C. 汉代的文人
    D. 唐代的诗人

  2.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
    C. 爱情故事
    D. 生活琐事

  3. “清芬”在诗中比喻什么? A. 花香
    B. 高尚品德的传承
    C. 酒的香气
    D. 诗人的情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白居易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1. 《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人品的关注。
  2. 《登高》:通过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对比,展现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渺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皮日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