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

时间: 2025-01-11 03:02:58

天寒渐觉雁声疏,新月微微玉漏初。

海峤只宜今日去,

故乡已过十年馀。

发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谏书。

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寒渐觉雁声疏,新月微微玉漏初。
海峤只宜今日去,故乡已过十年馀。
发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谏书。
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

白话文翻译

天寒了,渐渐听到几声远处的雁叫,新月微微升起,时光刚刚开始流逝。
海峤(海边的山)今天正适合出行,而我已离开故乡十多年。
我年纪渐长,头发稀疏,难以再承受高官厚禄,眼睛也变得暗淡,写谏书的能力很难维持。
阁下和各位官员都在思考高远的理想,谁又能携酒来访我这个贫困的居所呢?

注释

  • 天寒:天气寒冷。
  • 雁声疏:指听到的雁叫声变得稀疏,暗示冬季的到来。
  • 新月:初升的月亮。
  • 玉漏:指漏水的器具,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 海峤:指海边的山。
  • 故乡:作者的出生地或故土。
  • 发稀:头发变少,暗示年纪渐长。
  • 玄冕:古代官员的帽子,象征地位和权力。
  • 眼暗:视力减弱,隐喻智慧和能力的衰退。
  • 阁下:对高位者的尊称。
  • 高思:高远的理想或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约一〇九八—一一八七),字景甫,号孟玉,唐代诗人,曾任职于中书省,后为宰相,诗风清丽,擅长写景抒情,尤其以寒冬、夜晚的描写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冬夜,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意识到自己在官场的无力感,寄希望于高官的关怀。

诗歌鉴赏

姚合的《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诗的开头通过“天寒渐觉雁声疏”描绘出冬夜的寒冷和孤寂,雁声的稀疏更是加深了这种孤独的氛围。接着,作者以“新月微微玉漏初”的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海峤只宜今日去,故乡已过十年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十年的时光让他愈发感受到离家的遥远与孤寂。诗人在面对岁月流逝时,心中无奈,感慨“发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谏书”,对自己年老色衰、官职的无奈感慨,体现了他对权力与智慧的失落感。

最后两句“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呼唤高官的关注和人情的温暖,表达了对友谊和人性关怀的渴望。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思,更是对社会关系和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寒渐觉雁声疏”:在寒冷的冬夜,雁鸣声渐渐稀疏,象征着寒冷带来的凄凉。
    • “新月微微玉漏初”:新月初升,时间悄然流逝,暗示着时光的流转。
    • “海峤只宜今日去”:海边的景色适合出行,表现出诗人对外界的向往。
    • “故乡已过十年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十年的离别让他感到孤独。
    • “发稀岂易胜玄冕”:头发稀少,难以再承受官职的重任,隐喻年岁已高。
    • “眼暗应难写谏书”:眼睛暗淡,写谏书的能力减弱,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无奈。
    • “阁下群公尽高思”:对高官的尊称,暗示他们有高远的理想。
    • “谁能携酒访贫居”:渴望友人能够来访,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新月微微”与“玉漏初”,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比喻:将时间比作玉漏,生动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流逝。
    • 排比:句式结构的重复和相似,使情感更加鲜明和有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冬夜寒冷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情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冬夜:象征孤独与寒冷,反映诗人内心的孤寂。
  • 雁声:象征离别与游子心态,渗透着思乡之情。
  • 新月:象征希望与未来,但同时也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 海峤:自然景观,暗示诗人对外界的向往与逃避现实的渴望。
  • 故乡:情感的寄托,代表着温暖、亲情和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月”象征着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过去的回忆
    • C. 现实的无奈
  2. “发稀岂易胜玄冕”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年龄增长
    • B. 权力的渴望
    • C. 生活的富裕
  3. 诗人希望谁能够来访?

    • A. 亲人
    • B. 高官
    • C. 朋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两首诗均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静夜思》更直接而浓烈,而《冬夜书事》则更为细腻,涵盖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情的渴望。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姚合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