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末江行
作者: 贯休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四顾木落尽,扁舟增所思。
云冲远烧出,帆转大荒迟。
天际霜雪作,水边蒿艾衰。
断猿不堪听,一听亦同悲。
白话文翻译:
四周望去,树木已经落尽,坐在小舟上更添了我的思绪。
远处的云彩被阳光照射,显得格外明亮,舟帆向着广阔的荒野缓缓转动。
天边已经出现霜雪,水边的蒿草和艾草也逐渐枯萎。
孤独的猿猴听不到悲鸣,再听一声也是同样的悲伤。
注释:
- 木落尽:树木的叶子已经全部落光,象征秋天的结束。
- 扁舟:指小船,暗示作者的孤独与漂泊。
- 云冲远烧出:远方的云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明亮而清晰。
- 帆转大荒迟:帆船缓缓驶向广阔的荒野,暗示旅途的漫长。
- 天际霜雪作:天边开始出现霜雪,象征寒冷的到来。
- 水边蒿艾衰:水边的蒿草和艾草已经枯萎,反映出秋末的萧条。
- 断猿:指孤独的猿猴,象征孤独与悲伤。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贯休,字少微,号无择,唐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著称,擅长咏物抒怀。贯休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末,作者在舟中游览,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孤独,反映了个人内心的思绪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秋末江行》是一首充满秋末意象的诗,贯休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融合。诗的开头“四顾木落尽”,以空旷的环境引入,感受到秋天的鄙弃与生机的逝去,营造出一种孤寂感。接着,舟行在水面,虽有“云冲远烧出”的美景,却因“帆转大荒迟”而显得旅途漫长,作者内心的思乡与无奈愈发明显。诗中“天际霜雪作,水边蒿艾衰”更是加强了季节的寒冷与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断猿不堪听,一听亦同悲”将个人的悲伤与自然的悲凉相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共鸣,表现了作者对孤独的深刻感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末的景象,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情感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四顾木落尽:四周的树木已经落光,象征秋天的结束与生命的凋零。
- 扁舟增所思:小舟上的漂泊增添了思绪,加深了孤独感。
- 云冲远烧出:远方的云彩在阳光下显得美丽,暗示希望的存在。
- 帆转大荒迟:舟行缓慢,暗示孤独与漫长的旅程。
- 天际霜雪作:天边的霜雪开始降临,预示着寒冷的来临。
- 水边蒿艾衰:水边的植物逐渐枯萎,反映出生活的凋零。
- 断猿不堪听:孤独的猿猴也感受到悲伤,象征着孤独的共鸣。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断猿”比喻孤独的心境。
- 拟人:如“水边蒿艾衰”赋予植物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非常工整,形成了对称美。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秋天凋零与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流露出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 木落:象征生命的消逝与时间的流逝。
- 扁舟:代表孤独与漂泊的生活。
- 霜雪:象征严寒与生命的脆弱。
- 断猿:象征孤独与悲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木落尽”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扁舟增所思”中的“所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平静
-
“云冲远烧出”中的“烧出”意味着什么?
- A. 火焰
- B. 光亮
- C. 消失
- D. 产生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
- 诗词对比:贯休与杜甫在写作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均关注自然与人情。杜甫的《春望》也表现了自然与个人命运的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贯休的《秋末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