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道者》

时间: 2025-01-11 01:26:41

得道疑人识,都城独闭关。

头从白后黑,心向闹中闲。

饥渴唯调气,儿孙亦驻颜。

始知仙者隐,殊不在深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道疑人识,都城独闭关。
头从白后黑,心向闹中闲。
饥渴唯调气,儿孙亦驻颜。
始知仙者隐,殊不在深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得道者的思考与感悟。他怀疑世人对于道理的理解,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却感到隔绝。虽然外表是从白发转为黑发,内心却在喧闹中保持宁静。饥渴只是调节自己的气息,儿孙也因而保持年轻。他开始明白,真正的隐者并不一定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注释:

  • 得道:指获得道理或智慧。
  • 疑人识:怀疑他人是否真正理解道理。
  • 都城:指繁华的城市,象征喧闹与纷扰。
  • 闭关:与世隔绝,隐居的状态。
  • 白后黑:指头发由白变黑,象征年轻。
  • 饥渴:指内心的渴求。
  • 调气: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气息。
  • 驻颜:保持青春与容颜。
  • 仙者隐:隐士或道士的生活。
  • 深山:隐居之地,象征远离尘世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蠙,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表达对道理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唐代,社会繁华而喧闹,许多人追求功名利禄,张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反思与质疑,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赠道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道理和隐士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世俗与内心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全诗的意象设定在繁华的都城与宁静的深山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开篇“得道疑人识”,直接点出诗人对世人理解道理的质疑,仿佛在说,真正的智慧往往被外在的喧嚣所掩盖。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的内心状态,虽然生活在闹市,但内心却能保持一份超然,这种境界并非人人可得。

“饥渴唯调气,儿孙亦驻颜”,这两句更是深刻,诗人通过调节气息来满足内心的渴求,而身边的后代也因这种智慧而保持青春。这不仅是对自己修养的追求,也是对家庭的期许,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最后一句“始知仙者隐,殊不在深山”,则是对隐者生活的反思,真正的隐者并不一定要遁入深山,而是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道理的领悟。这种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智慧的光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得道疑人识”:怀疑他人能否真正理解道理。
    • 第二句“都城独闭关”:身处繁华的城市,却感到孤独与隔绝。
    • 第三句“头从白后黑”:外表的变化,象征着内心的转变。
    • 第四句“心向闹中闲”:虽然外在喧闹,内心却依旧宁静。
    • 第五句“饥渴唯调气”:内心的渴求需要通过调节气息来满足。
    • 第六句“儿孙亦驻颜”:后代因智慧而保持年轻。
    • 第七句“始知仙者隐”:真正的隐士是内心的修行。
    • 第八句“殊不在深山”:隐者的境界不必依赖于地理位置。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得道疑人识,都城独闭关”,形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闹进行对比,凸显出哲理的深刻。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真正的智慧与内心的平静,强调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内心的修养与领悟才是最重要的。

意象分析:

  • 得道:象征智慧与领悟。
  • 都城:繁华与喧闹的象征。
  • 深山:宁静与隐逸的象征。
  • 饥渴:内心渴求的象征。
  • 驻颜:生命与青春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得道疑人识”是什么意思? A) 怀疑他人能否认识道理
    B) 认为人都能得道
    C) 不相信道理

  2. 诗人认为真正的隐者在哪里? A) 深山老林
    B) 都城之中
    C) 内心的宁静

  3. 诗中“儿孙亦驻颜”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后代因享乐而年轻
    B) 后代因智慧而年轻
    C) 后代因美容而年轻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张蠙与王维同为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同样探讨了隐逸与自然的关系,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张蠙则更关注内心的修行与智慧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