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亚之尉南康》

时间: 2025-01-26 00:13:47

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

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

孤鹤唳残梦,惊猿啸薜萝。

对江翘首望,愁泪叠如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沈亚之尉南康
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
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
孤鹤唳残梦,惊猿啸薜萝。
对江翘首望,愁泪叠如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踏上前往南康的旅途,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怨恨和思念。傍晚时分,烟雾缭绕的葵叶映衬在屋檐下,秋月下竹枝轻唱。孤独的鹤在梦中啼叫,惊动了猿猴在薜萝间啼鸣。面对江水,抬头仰望,愁苦的泪水如波涛般起伏。

注释:

  • 行迈:行走,迈步。
  • 南康:南康是地名,作者送别的对象前往的地方。
  • 客心离怨多:游子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怨恨与思念。
  • 暮烟:傍晚的烟雾。
  • 葵叶屋:屋子旁边的葵叶,营造出田园的宁静。
  • 竹枝歌:竹子在秋月下轻轻摇曳,似乎在歌唱。
  • 孤鹤:孤独的鹤,象征孤独与思念。
  • 惊猿啸薜萝:猿猴在薜萝上啼叫,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孤寂。
  • 愁泪叠如波:忧愁的泪水像波浪一样起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殷尧藩,唐代诗人,字子明,号惭愧。生于盛唐时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以清丽见长,尤擅抒情诗。殷尧藩的作品常常蕴含濃厚的情感,表达对故人、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沈亚之赴南康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愁绪,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人们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送沈亚之尉南康》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深沉的离别情感。诗的开篇直接描绘出行走在南康路上的景象,声音与景色交织,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接下来,诗人通过“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然而在这宁静的外表下,潜藏着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怨愤。

“孤鹤唳残梦,惊猿啸薜萝”一联,运用生动的意象,表现出自然界的孤独与悲凉,孤鹤的哀鸣与猿猴的啼叫为离别的氛围增添了几分凄凉。最后一句“对江翘首望,愁泪叠如波”则是情感的高潮,江水的波涛与诗人的泪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愁苦的画面。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精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离别与孤独的深思,展现了唐代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迈南康路:诗人在南康的路上行走,暗示了离别的开始,心中涌动着不安和思念。
  2. 客心离怨多:身为客人,心中充满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与怨恨。
  3. 暮烟葵叶屋:傍晚的烟雾笼罩着屋子,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4. 秋月竹枝歌:秋天的月光照在竹枝上,仿佛竹子在歌唱,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
  5. 孤鹤唳残梦:孤独的鹤在梦中啼叫,表现出诗人的孤寂。
  6. 惊猿啸薜萝:猿猴在薜萝中啼叫,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孤独感。
  7. 对江翘首望:面对江水,抬头仰望,展现诗人对远方的思念。
  8. 愁泪叠如波:眼泪如波浪般起伏,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泪叠如波”,将愁苦的眼泪比作波浪,形象生动。
  • 拟人:把竹枝拟人化,描述它在秋月下歌唱,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康:象征着离别的地方,承载着对友人的思念。
  • 葵叶:象征着宁静与乡愁。
  • 孤鹤:象征孤独与失落。
  • 江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情感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康”是指: A. 一种植物
    B. 一个人名
    C. 地名
    D. 一种情感

  2. “愁泪叠如波”中的“波”指的是: A. 江水的波浪
    B. 心情的波动
    C. 眼泪的起伏
    D. 自然的景象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C (地名)
  2. C (眼泪的起伏)
  3. 诗中“孤鹤”、“江水”等意象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愁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以送别为主题,但更侧重于友谊的坚固与对未来的期许。
  • 李白《送友人》:在离别中表现出豪情壮志,与《送沈亚之尉南康》的细腻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相关诗人传记与作品集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送沈亚之尉南康》这首诗的美妙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