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营即事》

时间: 2025-01-24 07:15:46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白话文翻译:

百姓厌倦了战争,边疆尚未安定。将军炫耀自己的宝剑,功劳全在于杀戮。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姓:指百姓、人民。
  • :厌倦、厌烦。
  • 干戈:指战争、武器。
  • 三边:指边疆地区,即国家的边界。
  • 尚未:还没有。
  • :和解、和平。
  • 将军:指军事指挥官。
  • :夸耀、炫耀。
  • 宝剑:形容将军所持的剑,表示武器的珍贵。
  • :功劳、功绩。
  • 杀人多:杀敌的数量多。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反映了唐代战乱频繁,民众苦于战事的社会现状。同时,通过将军的炫耀,表现了对战争功绩的讽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商,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知名度不如其他大诗人,但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边疆频繁战争,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通过诗作抒发对战争的厌倦之情,呼唤和平。

诗歌鉴赏:

《行营即事》简短却意味深长,诗中通过“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两句,直接表达了百姓对战争的厌烦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在开篇便设定了一个悲惨的基调,展现出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苦难。接下来的“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则通过对将军的讽刺,揭示了士兵和将领们对于战争的冷漠与自豪。他们所追求的功绩,竟然是以他人生命为代价。这种对战争现象的深刻反思,显得尤为尖锐。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前半部分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后半部分则揭示了军人对于杀戮的盲目崇拜,形成鲜明对照。刘商在短短几句中,展现了对战争的痛切思考,感情真挚,令人深思。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也引发了对人性的反思。刘商以简驭繁,巧妙地将个人感情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传达出强烈的悲悯与反战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姓厌干戈:表明百姓因战争带来的苦难而感到厌倦,反映出民众对和平的渴望。
  2. 三边尚未和:强调国家边界地区的动荡不安,意味着战争仍在继续,和平尚未到来。
  3. 将军夸宝剑:将军在此处显得自负,炫耀武器,表现出对战争的自豪。
  4. 功在杀人多:将军的所谓“功绩”实际上是以杀戮为基础,批判了战争中的盲目与残酷。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诗中百姓的苦难与将军的自豪,形成强烈的反差。
  • 讽刺:通过将军夸耀的言辞,讽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痛心疾首,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将军狂妄态度的批判,呼唤和平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干戈:象征战争,代表了暴力与冲突。
  • 宝剑:象征权力与军事力量,反映了将军的自负和对杀戮的追求。
  • 万姓:象征百姓,代表战争中受苦的无辜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姓厌干戈”的意思是: A. 百姓热爱和平
    B. 百姓厌倦战争
    C. 百姓渴望战争

  2. “将军夸宝剑”的意思是: A. 将军对宝剑的谦虚
    B. 将军自豪于自己的武器
    C. 将军不在乎武器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战争的荣耀
    B. 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批判
    C. 将军的功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战争与边疆的诗作,表达了对战斗的思考。
  • 杜甫的《兵车行》:感叹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商的《行营即事》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均反映了战争对民生的影响,刘商更侧重于对将军的讽刺,而杜甫则深入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情景。两首诗共同展现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