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其十三
作者:姚合 〔唐代〕
原文展示:
日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
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
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
白话文翻译:
日出时我才起床,站在庭前看着种植的莎草。
官吏来了,山里的鸟儿纷纷飞散,酒已经酿好,山野的人们路过这里。
岔路口荒凉的城池很少,烟霞弥漫,远处的山峰很多。
我和几位同官相邀,骑马向西坡而去。
注释:
- 日出方能起:指日出后才起床,体现了自然与生活节奏的联系。
- 种莎:莎草,一种水边植物,象征自然的生长与生活的简单。
- 吏来:官吏的到来,暗示了官场的干扰,影响了宁静的生活。
- 酒熟:指酿好的酒,显示了乡野生活的悠闲与丰饶。
- 荒城:荒废的城池,反映了人烟稀少的环境。
- 烟霞:指山间的薄雾与云彩,表现了自然的美丽。
- 同官数相引:与同官一起出游,表现了友谊与同事间的情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活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字子渊,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武功县,表现了诗人在乡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淡泊。开头“日出方能起”,生动地传达了诗人悠闲的生活节奏,作为一个在官场中工作的诗人,能够在日出时分享受这份宁静实属不易。随着“庭前看种莎”,我们看到诗人对自然的关注,种植莎草的细节暗示了他热爱自然,乐于生活的态度。
“吏来山鸟散”,则透出一丝官场的压迫感,官吏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山鸟的飞散象征着自由的失去。而后“酒熟野人过”,则又回归到一种田园的宁静与和谐,酒熟时节,乡野人们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让人向往。
接下来的“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人类活动的萧条,荒城的少见与烟霞的多重,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与美丽。
最后一句“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则传达了一种友好的社交氛围,诗人与同官一起骑马游玩,显示了友谊与生活的乐趣,诗人在忙碌的官场中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与自然的归属感。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淡泊,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出方能起:描述了诗人起床的时刻,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庭前看种莎:展现诗人对自然的关注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吏来山鸟散:官吏的到来打破了宁静,山鸟的飞散象征着自由的失去。
- 酒熟野人过:酿好的酒和乡野人们的生活,表现了乡村的丰盈与宁静。
- 岐路荒城少:荒凉的城池象征人烟稀少,反映了乡村的孤寂。
- 烟霞远岫多: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美的感知。
- 同官数相引:与同官的友谊,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 下马上西坡:骑马向西坡,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出游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前后句子结构相似,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鸟、酒、烟霞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田园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淡泊,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出: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莎草:象征自然的生长与生活的单纯。
- 山鸟:象征自由与灵动。
- 酒:象征丰盈与乡野的乐趣。
- 荒城:象征人类活动的无常与自然的永恒。
- 烟霞: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 西坡:象征探索与友谊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酒熟”,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生活的繁忙
B. 生活的悠闲
C. 生活的苦闷
答案:B -
“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中的“烟霞”指的是什么? A. 城市的喧嚣
B. 山间的自然美景
C. 乡村的宁静
答案:B -
诗中展现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官场生活
B. 田园生活
C. 城市生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姚合 vs 王维:姚合的诗歌更偏向于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加注重于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哲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姚合诗选》
- 《唐代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