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南宫、左辅,两处交代)》

时间: 2025-01-26 22:49:06

南宫幸袭芝兰后,左辅曾交印绶来。

多病未离清洛苑,

新恩已历望仙台。

关头古塞桃林静,城下长河竹箭回。

闻说随车有零雨,此时偏动子荆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

南宫幸袭芝兰后,
左辅曾交印绶来。
多病未离清洛苑,
新恩已历望仙台。
关头古塞桃林静,
城下长河竹箭回。
闻说随车有零雨,
此时偏动子荆才。


白话文翻译

南宫的恩宠如同芝兰般美好,
左辅曾经把印绶交给我。
我多病未能离开清洛苑,
新恩已在望仙台经历过。
关头古塞的桃林静谧,
城下长河的竹箭回流。
听说随车有细雨,
此时正好触动了我的才情。


注释

  • 南宫:指的是唐代的高官,寓意受宠的地方。
  • 芝兰:比喻高洁的品德和美好的恩宠。
  • 左辅:即左辅大臣,指高官。
  • 印绶:官印,象征权力和地位。
  • 清洛苑:指洛阳的园林,象征优雅的生活环境。
  • 望仙台:寓意高处,象征着新的恩宠和前景。
  • 关头古塞:古代边塞的地方,象征着宁静。
  • 桃林: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美丽的自然。
  • 竹箭:指城下的河流,水流回转,象征着变化。
  • 零雨:细雨,象征着细腻的情感。
  • 子荆才:指荆轲,寓意才情和勇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庐山居士,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飘逸,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在政坛失意时更显其自我反省与哲思。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刘禹锡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新恩宠的感激与对旧友的怀念,同时流露出他因多病而不能游历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律诗的结构,字句工整,韵律和谐。全诗以“南宫”和“左辅”两处交代,勾勒出作者在官场中的经历与感受。开头两句描绘了作者因得到南宫的恩宠而感到荣幸,同时提到左辅曾给予他的权力象征,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接下来的“多病未离清洛苑”,则展现出作者因病而被困于洛阳的无奈。在这份荣华之下,他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失落。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桃林静”和“竹箭回”,描绘出了一幅恬静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隐喻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最后两句“闻说随车有零雨,此时偏动子荆才”,表现了作者在隐居时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心怀壮志,呼应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取得了平衡,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刘禹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宫幸袭芝兰后:感慨南宫的恩宠如芝兰般珍贵。
  2. 左辅曾交印绶来:提及曾获得左辅的信任与权力象征。
  3. 多病未离清洛苑:因多病无法离开优美的洛阳。
  4. 新恩已历望仙台:新得到的恩宠已经在高处体验过。
  5. 关头古塞桃林静:古老边塞的桃林,象征宁静的生活。
  6. 城下长河竹箭回:长河流转,象征着人生的变化。
  7. 闻说随车有零雨:听说随车有细雨,暗示情感的滋润。
  8. 此时偏动子荆才:此时想起了荆轲,表达了自己的才情与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恩宠比作芝兰,表现其珍贵。
  • 对仗:如“多病未离”、“新恩已历”,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象(桃林、长河)来反映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南宫恩宠的感慨与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在官场中经历的得失与对未来的期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个人追求的坚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芝兰:象征美好的品德与恩宠。
  • 桃林:象征宁静与美好。
  • 长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零雨:象征细腻的情感与艺术灵感。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禹锡的字是什么? A. 子荆
    B. 梦得
    C. 芝兰
    D. 左辅

  2. 诗中提到的“南宫”象征什么? A. 美好的品德
    B. 高官的恩宠
    C. 宁静的生活
    D. 政治的权力

  3. 诗中“多病未离清洛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失落与无奈
    C. 愉悦
    D. 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牧):同样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与对往事的思念。
  • 《春望》(杜甫):展现了诗人在战争中的感受与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反映国家的兴衰。
  • 《月夜忆舍弟》(杜甫):对兄弟的思念,与刘禹锡对旧友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但情感的表达方式与背景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禹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