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花(问韩员外)》

时间: 2025-01-10 22:44:03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

不畏辛夷不烂开,

顾我筋骸官束缚。

缚遣推囚名御史,狼藉囚徒满田地。

明日不推缘国忌,依前不得花前醉。

韩员外家好辛夷,

开时乞取三两枝。

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夷花(问韩员外)
作者:元稹 〔唐代〕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
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
缚遣推囚名御史,狼藉囚徒满田地。
明日不推缘国忌,依前不得花前醉。
韩员外家好辛夷,开时乞取三两枝。
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


白话文翻译

问你辛夷花,听说你那里的花已斑驳凋零。
我并不怕辛夷花不再盛开,只是顾虑自己被官职与束缚所困。
我被囚禁的名声如同御史,满地都是狼藉的囚徒。
明天若不因国事推辞,依然无法在花下饮酒尽兴。
韩员外家里喜欢辛夷花,花开的时候我去乞求几枝。
折下花枝赠与你不要吝惜,即使你不折,风也会将它吹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辛夷花:一种花,象征春天和美好。
  • 斑驳:指花朵的枯萎、凋零。
  • 筋骸官束缚:形容被官职和羁绊所困,无法自由。
  •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 狼藉:形容混乱或肮脏的状态。
  • 缘国忌:因国事而推辞。

典故解析

  • 这里提及的辛夷花,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御史”的提及,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主张“诗要言志”,倡导“新乐府”运动,作品常体现对现实的关心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稹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官场生活的种种无奈与感慨。


诗歌鉴赏

《辛夷花》一诗展现了元稹在困境中的情感与思考。诗中通过辛夷花的凋零,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逝去。开头的“问君辛夷花”,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与关怀。随后的“君言已斑驳”则传达了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之情。

诗中“筋骸官束缚”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无力感。元稹通过自我反省,揭示了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的不满,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抗意识。同时,“狼藉囚徒满田地”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混乱与不公。

最后的几句则转为对友人的祝福,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整体上,诗作通过对辛夷花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
    询问友人辛夷花的情况,友人回应花已凋零,暗示对美好时光的流逝感到惋惜。

  2. 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
    表达了诗人对花朵凋谢的无所谓,反而更在意自己被官职束缚的状态。

  3. 缚遣推囚名御史,狼藉囚徒满田地。
    指出自己在官场的受压迫,表达对现状的不满与愤懑。

  4. 明日不推缘国忌,依前不得花前醉。
    即便有种种理由推辞,仍然无法在花前畅饮,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5. 韩员外家好辛夷,开时乞取三两枝。
    提到韩员外对辛夷花的喜爱,表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6. 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
    借用折枝送友的情景,强调珍惜友情,即使不亲自折下,风也会将花瓣吹落,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辛夷花的凋零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花的状态与人的命运相呼应。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与和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官场束缚的无奈,以及对美好友情的珍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反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辛夷花:象征春天与美好,寄托诗人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 囚徒:象征被束缚和压迫的人,反映社会的混乱与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夷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时光的流逝
    B. 官场的腐败
    C. 友情的珍贵
    D. 以上都是

  2.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A. 无所畏惧
    B. 感到无奈和束缚
    C. 痛快淋漓
    D. 不屑一顾

  3. “折枝为赠君莫惜”中的“折枝”象征什么?
    A. 友情的付出
    B.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对现实的妥协
    D. 全部都是

答案

  1. D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反映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
  • 杜甫《春望》: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社会的动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与社会的深思,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后者则更强调社会责任。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元稹诗文集》
  3. 《唐代文学史》
  4.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