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陪熙用学士禁中玩月》
时间: 2025-01-10 19:21: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
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
未高知海阔,当午见宫深。
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
遭逢陪侍辇,归去忆抽簪。
太液池南岸,相期到晓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农历十二月的月亮圆满,秋天的中期常常阴云密布,但今夜却没有丝毫云雾,和友人一起在禁林中共度这个良宵。月亮还不高,但却知道海阔无边,正午时分可见深宫的景象。衣服像霜一样透明,身体仿佛沉入积水之中。偶然陪伴在皇帝身边的车辇,归去时却怀念起当初的情景。太液池的南岸,希望在黎明时分再来吟唱。
注释:
- 年十二:指农历的十二月,通常是冬季,但在这里指的是中秋时节的明月。
- 纤霭:细微的云雾。
- 禁林:指皇宫内的林地,通常是禁地。
- 海阔:形容视野开阔,意指心胸开阔。
- 繁霜透:形容衣服轻薄如霜。
- 积水沈:形容身体沉重,似乎在水中。
- 陪侍辇:指在皇帝身边侍奉的车辇。
- 抽簪:指从头发中取下簪子,象征着曾经的闲适生活。
- 太液池:指皇宫中的一处池塘,常与吟咏诗词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融,唐代诗人,诗风清新隽永,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常有深情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佳节,正值团圆之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表明了时节的特征,尽管秋季常常多云,但今夜却是晴朗的,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欢愉。“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则表达了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快乐。诗中对月亮的描绘,体现出一种清冷而又开阔的意境,尤其是“未高知海阔”,不仅是对风景的赞美,也是对心境的抒发。
随后,诗人用“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这个夜晚的感受,既有秋天的清凉,又有对生活的沉思。最后,诗人回忆起与友人在太液池南岸吟唱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友情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诗人指出农历十二月的月亮是最圆的,而秋季时常阴云密布。
- “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今夜无云,与友人在皇宫的禁林中共度良宵。
- “未高知海阔,当午见宫深”:月亮尚未升高,仿佛看到了辽阔的海洋,而正午时分又可见深宫的景象。
- “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衣服轻薄如霜,身体却感到沉重,似乎沉入了水中。
- “遭逢陪侍辇,归去忆抽簪”:偶然陪伴皇帝归去时,怀念往昔的轻松自在。
- “太液池南岸,相期到晓吟”:希望在太液池南岸再次相聚,共同吟唱到清晨。
修辞手法:
- 比喻:“衣似繁霜透”比喻衣服轻薄。
- 拟人:月亮被赋予了情感,仿佛能够感知海的辽阔。
- 对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折射出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思念。
- 秋天:代表成熟与收获。
- 禁林:象征着隐秘的友谊与美好的时光。
- 太液池:象征着诗人对美好回忆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月圆年十二”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端午节
- D) 元宵节
-
诗人和谁一起在禁林中共度良宵?
- A) 皇帝
- B) 朋友
- C) 妻子
- D) 孩子
-
“未高知海阔”中的“海阔”主要是指什么?
- A) 地理视野
- B) 心胸开阔
- C) 宫殿深邃
- D) 大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写了月亮的意象,但侧重于思乡之情。
- 苏轼《水调歌头》:则强调对人的思念与抒怀,情感更加复杂和深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吴融诗集》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秋陪熙用学士禁中玩月》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