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时间: 2025-01-11 07:45:43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作者: 李白 〔唐代〕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白话文翻译:

谢公亭是谢脁和范云游玩的地方,每次离别都让我愁绪满怀。客人们散去,青天明月高悬,山空寂寂,碧水缓缓流淌。池中的花儿在春日阳光下绽放,窗外的竹子在秋夜中发出鸣声。古今相接,令我长声歌唱,怀念往日的游玩。


注释:

字词注释:

  1. 谢公:指谢脁,唐代著名的诗人。
  2. 离别:告别、分别。
  3. 生愁:心中产生忧愁。
  4. 客散:客人离去。
  5. 碧水流:清澈的水流动。
  6. 池花:池塘中的花。
  7. 映日:照射在阳光下。
  8. 鸣秋:秋夜里竹林的鸣声。

典故解析:

  • 谢公亭:历史上著名的游览之地,谢脁与范云均为文化名人,他们的游玩活动赋予此地丰富的文化底蕴。
  • 长歌怀旧: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一生游历广泛,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个人情怀和对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友谊和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唐代士人对自然与友谊的热爱。


诗歌鉴赏:

《谢公亭》是李白在游玩谢公亭时的创作,诗中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交织的美感。开头两句通过“谢公离别处”和“风景每生愁”的对比,揭示了离别带来的愁苦,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接下来的“客散青天月”表现了离别后夜空的宁静与孤寂,仿佛在诉说离别的无奈与思念。诗中描绘的“池花春映日”和“窗竹夜鸣秋”,则通过对四季变换与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将诗人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古今交融的时空感,使得怀旧之情更显深厚。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白对人生、友谊与自然的哲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谢公离别处:谢公亭是离别的地方,暗示着与友人分别的情景。
  2. 风景每生愁:每次看到美景,心中总是愁绪满怀。
  3. 客散青天月:朋友散去,夜空中青月映照,显得格外孤寂。
  4. 山空碧水流:山间空旷,碧水缓缓流淌,环境的静谧与内心的寂寞形成对比。
  5. 池花春映日: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池塘中的花,展现了生命的美好。
  6. 窗竹夜鸣秋:秋夜中窗外的竹子发出鸣声,渲染了凉秋的氛围。
  7. 今古一相接:古今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令诗人感慨万千。
  8. 长歌怀旧游:诗人发出长歌,表达对往昔游玩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形成和谐美感。
  • 比喻:将离别的愁苦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增强情感的深度。
  • 拟人:竹子夜鸣,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怀念,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李白深厚的情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谢公亭:象征友谊与美好回忆的地方。
  2. 青天月:代表孤独的夜晚,映照着心中的思念。
  3. 碧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4. 池花:春天的活力与美好,象征生命的希望。
  5. 窗竹:秋夜的静谧,代表思考与回忆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谢公亭》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2. “客散青天月”中“青天”指的是什么? A. 夜空
    B. 白天
    C. 山川

  3. 本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情感? A. 爱情
    B. 友情和怀旧
    C. 自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谢公亭》:前者豪放激昂,后者则更显细腻与怀旧情感,展现了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李白诗全集》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以上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李白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