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

时间: 2025-01-11 11:50:30

万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觉飞轻。

抛家别国云山外,

炼魄全魂日月精。

比见至人论九鼎,欲穷大药访三清。

如今获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

意思解释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

原文展示:

万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觉飞轻。抛家别国云山外,炼魄全魂日月精。比见至人论九鼎,欲穷大药访三清。如今获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

白话文翻译:

经历了无数劫难与轮回,我终于来到这一世。在这一生中,我的身体开始感到轻盈自在。抛弃了家庭和国家,身处云山之外,炼化灵魂与元气,吸取日月的精华。我曾见到至高无上的人讨论九鼎之事,想要穷尽大药的奥秘,拜访三清的境界。如今我终于得以见到真仙面目,紫府的仙门也因此得以知晓我的名字。

注释:

  • 万劫千生:形容经历了无数次的轮回与磨难。
  • 飞轻:形容身体轻盈,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 抛家别国:放弃家庭和国家的牵挂。
  • 炼魄全魂:指通过修炼使灵魂和元神达到完美的状态。
  • 九鼎:古代传说中的宝物,象征权力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 三清:道教的三位重要神明,代表了纯洁与高尚的境界。
  • 紫府:道教中的仙界,代表着神秘与超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岩,字洞真,号紫阳,唐代道士,著名的道教诗人,擅长于道教哲理的表达,作品往往展现出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道教盛行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道教修炼的追求,以及对超凡境界的向往。在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的背景下,诗人通过修道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自我。

诗歌鉴赏:

此诗展现了诗人吕岩对道教思想的深入理解与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修道者的心路历程。开篇以“万劫千生”引入,直接点明了修道之路的艰辛与漫长,接着描绘了在此生中身体的轻盈与超脱,这是一种从世俗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状态。诗中的“抛家别国”表明修道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惜舍弃一切世俗的羁绊,体现出坚定的决心与勇气。

而后,诗人提到“九鼎”和“三清”,这不仅是对道教经典的引用,更是对修道目标的指向,显示了诗人心中对玄妙之道的渴望与对真理的追求。最后一句“紫府仙扉得姓名”,则是诗人修行成果的体现,获得真仙的认可,表明了修道者在漫长追求中所获得的丰厚回报。

整首诗充满了对道教理想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劫千生到此生:经历了无数的轮回与磨难,终于来到这一生。
    • 此生身始觉飞轻:这一生让我感受到身体的轻盈,仿佛超脱了世俗。
    • 抛家别国云山外:我抛弃了家庭与国家,身心置于远离尘世的云山之中。
    • 炼魄全魂日月精:通过修炼,吸取日月的精华,锤炼灵魂与元神。
    • 比见至人论九鼎:曾经见到高人讨论九鼎之事,象征权力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 欲穷大药访三清:渴望了解大药的奥秘,寻求三清的境界。
    • 如今获遇真仙面:如今得以见到真正的仙人。
    • 紫府仙扉得姓名:在紫府的仙门中,得以知晓我的名字。
  • 修辞手法

    • 本诗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节奏感强烈。同时,诗中用“九鼎”和“三清”作为象征,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

    • 诗歌围绕修道者对生命的反思与对超凡境界的追求,表达出一种追求真理、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

意象分析:

  • 万劫千生:象征着修行者的经历与磨难。
  • 飞轻:象征着超越世俗与尘世的轻松与自在。
  • 九鼎:象征权力与至高无上的境界。
  • 三清:象征着道教的至高理想与境界。
  • 紫府:象征着修道者追求的理想世界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鼎”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 C. 友情
    • D. 家庭
  2. 诗人抛弃家庭和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 A. 对家庭的不满
    • B. 为了追求道教的理想
    • C. 个人私欲
    • D. 逃避现实
  3. “紫府仙扉得姓名”中“紫府”指的是什么?

    • A. 人间
    • B. 道教的仙界
    • C. 诗人的家乡
    • D. 大自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长恨歌》白居易
  2.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3.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长恨歌》: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追求不同境界的渴望,但更侧重于人间情感的纠葛。
  • 《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追求自然的和谐美,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话,与吕岩的修道追求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道教与诗歌》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