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其二》

时间: 2025-01-10 19:05:40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旗帜在阴山上高高飘扬,不让胡人骑马返回。
我希望能为国家长久效劳,何必非要去玉门关出生。

注释:

  • 汉家:指汉朝,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
  • 旌帜:旗帜,象征军队的标志。
  • 阴山:位于现今内蒙古一带,是古代的战略要地。
  • 胡儿:指胡人,古代中原地区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 匹马:独自骑马,形容胡人。
  • 玉门关:古代西域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边疆和出征。

典故解析:

“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主要关口,历史上多次作为军事和贸易的重地。诗中提及玉门关,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边疆的守护,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公元735年-约公元795年),字景仁,号梅溪,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抒发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安危之际,边疆战事频繁,此时诗人以诗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斗的渴望,以激励士人保家卫国的精神。

诗歌鉴赏:

《塞上曲二首·其二》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与忠诚。开篇以“汉家旌帜满阴山”渲染出一种壮阔的景象,暗示汉朝的强盛与边疆的稳定。接着“愿得此身长报国”,体现了诗人对报国的强烈愿望,抒发了无畏无惧的豪情。整首诗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边疆战斗画面,展现了诗人胸怀壮志与国家的紧密联系。

此外,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汉家旌帜”与“不遣胡儿”,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战士们的鼓舞,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家旌帜满阴山:汉朝的旗帜在阴山高高飘扬,象征着国家的强盛。
  • 不遣胡儿匹马还:表明不允许胡人骑马返回,暗示对敌人的强硬态度。
  • 愿得此身长报国:希望自己能长久为国效劳,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报国决心。
  • 何须生入玉门关:不必非要在玉门关出生,表明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不在于地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汉家旌帜”与“不遣胡儿”,增强了诗的对称美。
  • 比喻:用“旌帜”象征国家的威严与力量,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热爱与忠诚,愿意为国奉献一生的决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帜:象征国家的尊严。
  • 阴山:象征边疆的坚固。
  • 胡儿:象征敌人和外患。
  • 玉门关:象征国家的边防与战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汉家旌帜”指的是什么国家?

    • A. 唐朝
    • B. 汉朝
    • C. 宋朝
  2. “不遣胡儿匹马还”意思是:

    • A. 允许胡人返回
    • B. 不允许胡人返回
    • C. 胡人已被击退
  3.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什么情感?

    • A. 失望
    • B. 忍耐
    • C. 忠诚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从军行》
  • 李白《关山月》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从军行》同样描绘了边疆的壮丽和战士的豪情,表现出对报国的渴望与勇敢精神。两首诗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有不同,戴叔伦更加注重于内心的忠诚与自我牺牲,而王昌龄则更多地展现了战斗的豪情与壮丽的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