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裴德游府君》

时间: 2025-01-11 21:46:37

萧飒西风绿野秋,琅玕摧折凤雏愁。

卧龙未必壶中醉,飞梦终为海上游。

白发每逢师柱史,青门何处觅秦侯。

岂知目断烟霞客,欲问卢敖竟莫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裴德游府君
作者: 吾丘衍 〔元代〕

萧飒西风绿野秋,
琅玕摧折凤雏愁。
卧龙未必壶中醉,
飞梦终为海上游。
白发每逢师柱史,
青门何处觅秦侯。
岂知目断烟霞客,
欲问卢敖竟莫留。


白话文翻译

在萧瑟的西风中,绿色的田野显得格外寂寥,琅玕树的枝头折断了凤雏的愁苦。卧龙未必能够在壶中陶醉,飞翔的梦终究也只是海上的游荡。每当我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师柱史,青门之下又何处能够寻觅到秦国的侯爵呢?谁知我已与烟霞的客人断了联系,想要问问卢敖,却也无法再留住他。


注释

  • 萧飒:形容风声的凄凉。
  • 琅玕:一种美玉,象征高贵、珍稀。
  • 卧龙:指诸葛亮,形容其才华横溢。
  • 壶中醉:意指陶醉于酒中。
  • 飞梦:比喻理想或幻想。
  • 白发:象征年老或沧桑。
  • 师柱史:指历史学家或老师。
  • 青门:古时名门望族的象征。
  • 秦侯:指古代秦国的贵族。
  • 烟霞客:指隐士或游侠。
  • 卢敖:传说中的隐士,象征远离尘世的处世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吾丘衍,元代诗人,擅长古体诗。生平经历较为复杂,深受当时的历史与文化影响。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挽裴德游府君》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挽诗,表现了对已故友人的追思与怀念。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西风萧瑟,绿色的田野在秋日的气息中显得更为孤寂,带有一丝凄凉的气氛。这种景象与作者内心的愁苦相呼应,将情感的基调设定为哀伤。

接着,诗人提到“琅玕摧折凤雏愁”,这里通过琅玕与凤雏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被摧毁,暗示着对逝去友人的惋惜。接下来的“卧龙未必壶中醉”,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才子的思考,虽然卧龙才华横溢,但在世事的纷扰中也难以自醉,反映出人生的无奈。

诗中“飞梦终为海上游”更是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梦境的自由最终归于现实的束缚,令人感到一阵黯然。后半部分提到的“白发每逢师柱史”,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对历史传承的重视,青门的寻觅令人感受到对失落的渴望。

结尾两句的“岂知目断烟霞客,欲问卢敖竟莫留”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心生悲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萧飒西风绿野秋:描绘秋天的萧瑟与寂寥,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2. 琅玕摧折凤雏愁:表现对美好事物的惋惜,象征着失去。
  3. 卧龙未必壶中醉:反映出历史人物的困境,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逃避现实。
  4. 飞梦终为海上游:表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梦境最终化为泡影。
  5. 白发每逢师柱史:感叹岁月流逝,回忆与敬仰历史。
  6. 青门何处觅秦侯:对昔日名门的追寻,体现了对失落的感伤。
  7. 岂知目断烟霞客: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失联。
  8. 欲问卢敖竟莫留:对隐士的追忆与对失去友谊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梦”比作一种自由的追求,暗示理想的无常。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萧飒的西风仿佛也在诉说着诗人的愁苦。
  • 对仗:如“白发”与“青门”,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人生的变迁。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追思,反映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有对自己处境的自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凋零与离别。
  • 琅玕:象征珍贵的友情与美好回忆。
  • 卧龙:代表智慧与才能的渴望。
  • 白发:象征岁月与沧桑。
  • 青门:象征名望与理想的追求。
  • 烟霞:代表远离尘世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琅玕摧折凤雏愁”意指: A. 美好事物的毁灭
    B. 友情的长存
    C. 孤独的生活
    答案:A

  2. “卧龙未必壶中醉”表达了: A. 壆中醉酒的快乐
    B. 才华与现实的冲突
    C. 隐士的生活
    答案:B

  3.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愁苦
    C. 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吾丘衍的《挽裴德游府君》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着重于对友人的追思,后者则更倾向于对人生的豪情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却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