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时间: 2025-01-11 14:46:30

独携远足走萧霜,冻裂破琴囊。

嵯峨万里清秋路,凭一鸟、远送穷荒。

断水横山老柳,从天到地残阳。

枕苔一梦怪黄粱,何处是吾乡?

鬓边旖旎惊轻露,挥不去、滴入眸眶。

驻苇灰乌点点,攀天白草茫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携远足走萧霜,冻裂破琴囊。
嵯峨万里清秋路,凭一鸟远送穷荒。
断水横山老柳,从天到地残阳。
枕苔一梦怪黄粱,何处是吾乡?
鬓边旖旎惊轻露,挥不去滴入眸眶。
驻苇灰乌点点,攀天白草茫茫。

白话文翻译:

独自背上行囊在萧瑟的秋霜中远行,行李因寒冷而裂开。
在那高峻的万里秋路上,只有一只鸟儿送走我的荒凉。
断流之处,有老柳树横卧,夕阳残照,从天际到大地。
我枕着苔藓,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黄粱美好,然而何处才是我的故乡?
鬓边的露珠轻盈地惊醒了我,挥之不去,泪水已流入眼眶。
岸边的灰乌点点,仰望天空,白草无际,让人迷茫。

注释:

  • 萧霜:指秋天的寒霜,萧瑟表示凄凉的景象。
  • 琴囊:指装琴的袋子,代表诗人的乐器和心情的破碎。
  • 嵯峨:形容高耸的山峦,表示旅途的艰难。
  • 穷荒:形容荒凉的境地,表示孤独与无助。
  • 黄粱:出自《庄子》,比喻虚幻的美梦。
  • 鬓边旖旎:形容头发旁边的美丽景象,暗指生活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当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个人在自然和社会变迁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迷茫。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风入松》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现代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诗人独自远行,行囊因寒冷而破裂,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生命的脆弱。随着诗的推进,嵯峨的秋路和孤独的鸟儿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反思。

“断水横山老柳”一句,展现了一幅苍凉的自然图景,诗人借此描绘出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尤其在“何处是吾乡”这一句中,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归属的探寻,令人动容。最后,轻露与灰乌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展现出一种无尽的迷茫与思索。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的韵律,融入现代的情感,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当代人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携远足走萧霜:表示诗人独自一人,在秋霜中行走,突显孤独。
  • 冻裂破琴囊:行囊因寒冷而裂,象征生活的困苦与心灵的创伤。
  • 嵯峨万里清秋路:高耸的山路,暗示人生的艰难与漫长。
  • 凭一鸟远送穷荒:一只鸟送走荒凉,象征孤独的旅程中唯一的陪伴。
  • 断水横山老柳:自然景象的描写,增添苍凉感。
  • 从天到地残阳:夕阳西下,暗示时间的流逝。
  • 枕苔一梦怪黄粱:梦境的奇幻与现实的反差,表现对美好的渴望。
  • 何处是吾乡: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的迷茫。
  • 鬓边旖旎惊轻露:细腻的描写,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脆弱。
  • 挥不去滴入眸眶:情感的流露,无法抑制的悲伤。
  • 驻苇灰乌点点:描绘孤寂的环境,呼应内心的孤独。
  • 攀天白草茫茫:象征着无尽的思索与迷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粱”用以比喻虚幻的美梦。
  • 拟人:如“轻露”被赋予了惊醒的特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有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孤独的深刻感悟,反映了现代人在变革中所承受的内心挣扎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秋霜: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 老柳:代表时间的沧桑与生命的坚韧。
  • 黄粱:象征虚幻的梦境与对美好的追求。
  • 白草:象征无尽的迷茫和对未来的困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冻裂破琴囊”,这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无助
    C. 愤怒

  2. “何处是吾乡”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生活的美好
    B. 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C. 未来的希望

  3. 诗中“鬓边旖旎惊轻露”描绘的是什么? A. 美好的生活景象
    B. 生活的脆弱与无奈
    C. 生命的欢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卢青山的《风入松》更多强调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人生的孤独,而李白则在月光下表达了一种宁静与思乡的情感。两首诗都在各自的情境中展现了对故乡的归属感,但表现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