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白话文翻译:
王孙,不要把自己和那些蓬蒿相比较,九月重阳节的时候,菊花的枝条正好靠近鬓边的头发。
露水湿润了秋天的芳香,池边的菊花满是香气,我从来不羡慕那高耸的瓦松。
注释:
- 王孙:古代对年轻人的称呼,这里指年轻的贵族或有地位的人。
- 蓬蒿:指野草,生长随意,常用来比喻地位低下或不被重视的人。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鬓毛:指鬓发,形容菊花的枝条靠近人的头发。
- 露湿:露水打湿,营造了清晨的气息。
- 瓦松:指松树,高大挺拔,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
典故解析: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历史上人们会在这一天插菊花、饮菊花酒,寓意长寿。诗中提到的“九日”引申出与菊花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谷,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常写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他的作品多表现出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前后,反映了诗人在秋天深思的情感,以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菊》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开头两句以“王孙”呼唤,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望,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接下来提到的“九日”,不仅是时令的指向,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菊花在这一节日中被赋予了长寿的意义,彰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孤独高洁的追求。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菊花的芬芳与秋天的宁静,表达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强调了不羡慕权贵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王孙莫把比蓬蒿”:劝告年轻人不要自贬,与低贱的蓬蒿相提并论。
- “九日枝枝近鬓毛”:在重阳节时,菊花盛开,枝条与人的鬓发相近,富有生动形象。
- “露湿秋香满池岸”:秋天的露水湿润了菊花,池边弥漫着香气,生动描绘了自然的美。
- “由来不羡瓦松高”:表达了诗人不羡慕高大的松树,强调了内心的超然与自足。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王孙”与“蓬蒿”,“九日”与“鬓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蓬蒿比喻低贱的地位,表达了对高洁的追求。
- 拟人:通过“湿润”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与自得其乐的心态,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菊花:象征高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常常与长寿联系在一起。
- 露水:象征清新与纯洁,增强了秋天的氛围。
- 池岸:代表自然环境,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诗中“王孙”指的是谁?
- A. 老人
- B. 年轻的贵族
- C. 农民
- D. 商人
-
诗人对“瓦松”的态度是?
- A. 羡慕
- B. 厌恶
- C. 不羡慕
- D. 崇拜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题菊花》 by 赵师秀
诗词对比:
- 郑谷《菊》与陶渊明《饮酒》: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郑谷侧重于菊花与秋天的结合,而陶渊明则更强调隐逸生活的乐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