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时间: 2025-01-10 22:40:01

悽悽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悽悽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白话文翻译:

离别的情景让人悲伤,亲爱的人们渐行渐远,仿佛被烟雾笼罩。归舟上的洛阳人,听到残留的钟声在广陵的树梢间回响。今天我们就要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遇。世事如同波涛上的小舟,漂泊不定,哪里能安稳停留呢?

注释:

  • 悽悽:形容悲伤、凄凉的样子。
  • 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
  • 归棹:归来的船桨。
  • 洛阳:古代著名城市,诗人所指。
  • 广陵:古代地名,指扬州一带,钟声的发源地。
  • 沿洄:在水流中漂泊的意思。
  • 安得住:怎么能够安稳停留。

典故解析:

“洛阳”与“广陵”都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古代文人常以此为寄托思乡之情。《广陵散》是古琴名曲,钟声常与离别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以五言律诗和古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离开扬子时,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之苦,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韦应物在离别之际所作,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离愁别绪。开头“悽悽去亲爱”以悲伤的口吻揭示了离别的痛苦,情感真实而细腻。接着“泛泛入烟雾”形象地描绘出离别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仿佛与亲人之间的距离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遥远。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以钟声为媒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钟声在古代常常与离别相伴,残钟更是加深了这份伤感。诗人通过对钟声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外在环境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情感的渲染。

最后两句“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则引入了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世事如同波涛汹涌的小舟,漂泊不定,让人无处安放。诗人以宽广的视野思考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整首诗在情感的流动中,既有对离别的深切感伤,又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体现了韦应物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悽悽去亲爱:离别的场景让人感到悲伤,与亲人朋友的情感愈发深厚。
  • 泛泛入烟雾:离别的过程模糊而不清,仿佛被烟雾笼罩,象征着不确定的未来。
  • 归棹洛阳人:归程中的洛阳人,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
  • 残钟广陵树:钟声依稀,提醒着诗人对过往的追忆。
  • 今朝此为别:今天我们就要分别,情感的强烈冲击力。
  • 何处还相遇:对未来重聚的渺茫期盼。
  • 世事波上舟:人生如舟,随波逐流,充满无常。
  • 沿洄安得住: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但又无法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波上舟”,形象地表达了漂泊的无奈。
  • 对仗:如“归棹洛阳人”和“残钟广陵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钟声以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离别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伤,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感,同时也对未来的相遇充满期待。这种情感在每个离别的人心中都有共鸣,展现出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亲爱:象征着亲情与友情。
  • 烟雾:象征着不确定性与距离感。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哀伤。
  • :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悽悽”一词的意思是: A. 高兴
    B. 悲伤
    C. 惊讶

  2. 诗人用“世事波上舟”来比喻什么? A. 人生的安稳
    B. 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C. 人生的快乐

  3. “残钟广陵树”中的“残钟”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美好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在的痛苦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2. 《别董大》- 高适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更强调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
  • 《别董大》:在离别的背景下,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全唐诗》
  3. 《韦应物诗集》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的情感与艺术之美。